中国足协近期一项关于留洋球员与外援名额挂钩的提议,在足球圈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个被外界调侃为“和尚理发不要钱”的方案,看似创新,实则折射出中国足球在人才培养和制度设计上的深层次困境。
根据提议,未来中超俱乐部的外援注册名额将与队内球员留洋五大联赛的人数直接关联。具体而言,每向欧洲五大联赛输送一名球员,该俱乐部便可增加一个外援注册名额。设计者的初衷十分明确:希望通过制度激励,推动更多本土球员走向高水平联赛,从而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
理想固然丰满,现实却充满骨感。这一政策看似为俱乐部提供了 tangible 的奖励,但其逻辑链条却十分脆弱。五大联赛的门槛之高众所周知,其竞技水平、战术体系和身体对抗强度与中超存在天壤之别。能否立足欧洲,取决于球员的真实实力、适应能力乃至机遇,绝非俱乐部单方面“推送”就能实现。将外援名额与一个难以控制的结果强行绑定,无异于将大厦建于流沙之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挂钩可能催生一系列扭曲的“操作”。俱乐部为了换取珍贵的外援名额,可能会采取“象征性留洋”的策略——例如与欧洲低级别联赛或边缘球队达成短期“培训”协议,将球员短暂送出,实则并无实际比赛锻炼价值。这种流于形式的“留洋”,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助长足球领域的浮躁风气和弄虚作假,与培养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政策效果,被戏称为“和尚理发不要钱”,可谓一针见血。和尚本无发,理发无从谈起;而当前中国足球的根基——青训体系、职业联赛的竞赛质量、科学的球员培养路径——仍十分薄弱,在这种基础上空谈大量输送球员留洋,无异于缘木求鱼。没有稳定产出的高质量本土球员,任何与之挂钩的激励政策都如同空中楼阁。
中国足球的振兴,没有捷径可走。与其绞尽脑汁设计此类“走捷径”的制度,不如沉下心来,做好那些看似笨拙却至关重要的工作:构建遍布全国的青训网络,提升教练员水平,改革联赛体制确保比赛强度和公平性,营造健康的足球文化。只有当本土联赛能够持续培养出具备相当竞争力的球员时,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留洋才会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而非需要政策强行催生的产物。
归根结底,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投机取巧的“妙招”,而是尊重规律、久久为功的实干。剃头挑子一头热,最终只能是一场空。